"质疑孙连城,理解孙连城,成为孙连城"这句话揭示了公众对官员孙连城的不同态度变化。最初对他的质疑与不信任,逐渐转变为深入理解他的处境与挑战,最终人们希望能够像他一样勇于担当、积极作为。这反映了社会对公职人员的期待和信任建设的重要性。
迄今为止,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依然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体制内影视作品之一。原著作者、编剧周梅森在多年以前曾经在家乡江苏省徐州市挂职政府副秘书长,并初步接触官场。之后陆续成为电视剧《绝对权力》《至高利益》《国家公诉》《我主沉浮》等的编剧,创作出一批有着体制内色彩和官场刻画的经典剧本。
《人民的名义》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之一。因为剧情与当时反腐倡廉的倡导高度相关,且其中涉及的如国有资产流失、权力监督、腐败等话题,与当时的社会热点话题、社会突出问题息息相关,因此自播出以来,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。至今天为止,在短视频平台上,依然有大量的博主和up主以解说电视剧《人民的名义》作为主要产出。
这部电视剧同样刻画了一批立体生动的人物,如开篇的贪官赵德汉,就是以真实原型改写而来。但同时,这些年有一个人物一直受到争议,那就是在剧中的京州市光明区区长孙连城。
孙连城在剧中原本的设定,是一位懒政的代表。但这些年口碑逐渐转化,自然是和剧情的设定有关。在当时电视剧上映时,很多人对于孙连城的消极工作态度而感到气愤,但同时又看到他后来在被免去区长职务、到市青少年宫当辅导员之后,又勇救儿童的事情,而产生感动。不少人说,孙连城既是个懒政的官,也是个好人。
但这些年来,很多人不再批判孙连城的懒政。从剧情设定来看,孙连城接下的是丁义珍的烂摊子。丁义珍作为光明区的一把手同时还担任京州市副市长,自然是大权在揽,可以说丁义珍就是小号的李达康。在这种情况下,孙连城自然丧失了话语权。在丁义珍时期,政府大肆卖地,导致当时京州市已无地可卖。土地财政时期,政府无地可卖,自然可见财政的窘迫程度。
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小欢的著作《置身事内》曾经对诸多政府面临的财政问题进行讨论。这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.1分的著作,深刻揭示了土地财政的利与弊。其中就提到,土地财政其实就是“房地产财政”,虽然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能够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,并为地方提供重要的资金来源。但同时,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,导致在招商引资和城市化过程中,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。同时,地方借贷过多,大项目、面子工程导致债务负担加重。
同时,这本书又讨论了地方官员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行为。其中提到,经济发展是地方官的主要政绩,任期有限的官员想在任内快速提升经济增长,往往只能加大投资力度,上马各种大工程、大项目。这其中又产生了一种“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”腐败。由于短期内这种投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增长,因此形成了腐败与经济增长共存。但长远来看,权钱交易扩大了贫富差距,增加了地方债务风险,破坏了市场公平和地方政治生态,进而导致大面积的“塌方式腐败”。
以上正是《人民的名义》中丁义珍的真实体现,也是京州市、光明区财政窘迫的真实原因。所谓的“官商勾连共同发财式”,就是祁同伟、丁义珍、陈清泉、刘新建等人同赵瑞龙、高小琴等商人勾结在一起的生动写照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已经丧失话语权的区长孙连城,上面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李达康、丁义珍,下面的开发商等也凝结成团,自己已经无可奈何。
在剧中,孙连城是唯二的与赵瑞龙接触但没有被攻陷的官员,甚至收获了赵瑞龙的类似“水火不入”的评价。同样也是唯一一个自掏腰包为群众购买小板凳的角色。这样的角色,说是负面的,自然现在难服人心。我们宁愿相信这是位被现实情况所折磨,已不得不懈怠的好官。